Minisql分析
注:我在minisql中负责的部分为part4和part7,在实现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,其中一部分就是理解给出的框架代码和成员变量。因此也就有了我在个人详细报告中的以下部分(也是我认为应该存在于指导文档的内容)。
下面这部分是我报告的节选,不涉及具体的代码实现,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对应部分是要做什么。未违反诚信守则。
2 Part4 - Catalog Manager¶
2.1 模块功能概述¶
如图所示,本模块主要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所有模式信息,主要是管理了一个目录,可以索引对应id的表格和索引元数据的数据页,并且通过两者的元数据可以load相关表格和索引的信息,支持表格和索引相关的创建、访问、删除操作。
2.3 表的索引和管理¶
在这个部分我们主要需要实现CatalogManager
这个类,实现这个类的关键和难点即自顶向下拆解、弄清楚这个类的成员变量及其数据类型,才能根据这些Index
和Table
的数据组织方式完成对应的成员函数。
2.3.1 CatalogManager
成员变量说明¶
去除了用不到的成员变量后,最顶层的CatalogManager
内部成员变量如下:
1 2 3 4 5 6 7 8 9 10 |
|
我们可以看到,这个类下面的成员变量可以分为四大类:
-
和目录信息直接相关的、会被序列化到数据库文件的第
CATALOG_META_PAGE_ID
号数据页中的目录元信息指针*catalog_meta_
,数据类型为CatalogMeta *
; -
在这里我们并不清楚目录元信息的具体构成,所以我们需要查看
CatalogMeta
这个类的成员变量:1 2 3 4
private: static constexpr uint32_t CATALOG_METADATA_MAGIC_NUM = 89849; std::map<table_id_t, page_id_t> table_meta_pages_; std::map<index_id_t, page_id_t> index_meta_pages_;
在这里,第一个
MAGIC_NUM
变量是起到验证序列化正确性的魔数,不起到存储实际信息的作用;目录元信息内的有效信息即两个map
容器,分别存储了数据库中table
和index
的id
和数据页位置的对应关系。 -
用于记录下一个
table
和index
的id
的next_table_id_
和next_index_id_
,数据类型为std::atomic<table_id_t>
,根据config.h
和atomic
内的信息struct atomic<unsigned int>
和using index_id_t = uint32_t; using table_id_t = uint32_t;
,我们可以判断其数据类型为32位无符号整数; -
table
的具体信息,这些内容不会被写入数据页,需要在构造函数中根据目录元信息的两个map
容器去Load
出来。而具体信息主要包括两个unordered_map
容器,其中一个记录了表名和id
的对应关系,另一个则记录了id
和TableInfo *
的对应关系; -
在这里我们并不清楚
TableInfo
里面的数据内容及组织形式,所以我们通过查看table.h
获取更多细节:1 2 3
private: TableMetadata *table_meta_; TableHeap *table_heap_;
在这里包含了两个指针,我们去对应的文件寻找详细信息:
- 表的元信息
TableMetadata
包含以下内容:
1 2 3 4 5 6
private: static constexpr uint32_t TABLE_METADATA_MAGIC_NUM = 344528; table_id_t table_id_; std::string table_name_; page_id_t root_page_id_; Schema *schema_;
除去魔数之外,包含以下内容:
-
表的
id
-
表名称
-
表对应的根页
id
- 因为一个table
很可能对应不止一个page
,所以我们给每个table
配置了一个tablemeta
的根页id
,这样所有该table
相关的page
都形成了双向链表的关系。因此我们通过在目录元信息中存储一个page
的id
,就能找到这个table
对应的所有的page
。 -
表对应的
Schema
(仍然不清晰,我们继续拆解):1 2 3 4
private: static constexpr uint32_t SCHEMA_MAGIC_NUM = 200715; std::vector<Column *> columns_; bool is_manage_ = false; /** if false, don't need to delete pointer to column */
我们可以看到
Schema
这个类主要内容是一个存储了Column
指针的Vector
容器,那么Column
里面又包括了什么呢?1 2 3 4 5 6 7 8
private: static constexpr uint32_t COLUMN_MAGIC_NUM = 210928; std::string name_; TypeId type_; uint32_t len_{0}; // for char type this is the maximum byte length of the string data, otherwise is the fixed size uint32_t table_ind_{0}; // column position in table bool nullable_{false}; // whether the column can be null bool unique_{false}; // whether the column is unique
看到这里就比较清晰了,我们发现
Column
类包括的就是我们熟悉的表格的每一个属性的名称、类型和约束条件。 -
去除用不上的成员变量,
TableHeap
包含以下内容:
1 2 3 4 5
private: BufferPoolManager *buffer_pool_manager_; page_id_t first_page_id_; Schema *schema_; TableSpaceManager space_manager_;
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并没有
table
对应的id
,主要还是一些用于内存池操作的相关变量,故我们将其理解成封装好的实现表级别的操作和管理的类,具体细节不在这个Part研究。 - 表的元信息
-
index
的具体信息,这些内容和table
的具体信息一样,不会被写入数据页,需要在构造函数中根据目录元信息的两个map
容器去Load
出来。而具体的信息也主要包括了两个unordered_map
容器: -
std::unordered_map<std::string, std::unordered_map<std::string, index_id_t>> index_names_;
- 最外层的容器记录了表名和它对应的所有在这个表上的索引,而所有索引也使用一个unordered_map
容器存储,每一个element分别记录了每个索引的名称和对应的id
; -
std::unordered_map<index_id_t, IndexInfo *> indexes_;
- 记录了索引的id
和索引信息的对应关系,同样,在这里我们并不清楚IndexInfo
里面的数据内容及组织形式,所以我们通过查看indexes.h
获取更多细节:1 2 3 4
private: IndexMetadata *meta_data_; Index *index_; IndexSchema *key_schema_;
-
这个类包含了这个索引定义时的元信息
meta_data_
,该索引的模式信息key_schema_
和索引操作对象index_
。其中除了meta_data_
以外,其他两个信息都是通过反序列化后的元数据生成的。 -
索引元数据的定义如下:
1 2 3 4 5 6
private: static constexpr uint32_t INDEX_METADATA_MAGIC_NUM = 344528; index_id_t index_id_; std::string index_name_; table_id_t table_id_; std::vector<uint32_t> key_map_; /** The mapping of index key to tuple key */
由此我们可以发现,索引的元数据记录了这个索引的名字、
id
和所在的表名,以及从索引到元组的映射key_map_
(用于浅拷贝函数);Index
类的定义如下:
1 2 3
protected: index_id_t index_id_; IndexSchema *key_schema_;
通过
using IndexSchema = Schema;
我们可以知道*key_schema
指向的内容也主要是一个包含了每一个属性的名称、类型和约束条件的Vector
容器;- 现在我们根据这些成员变量完成
IndexInfo
的初始化函数://略
-
3 Part7 - Lock Manager¶
3.1 模块功能概述¶
我们在这个模块主要需要实现LockManager
这个类,功能包括:
- 追踪发放给事务的锁
- 依据隔离级别适当地授予和释放
S
和X
锁 - 完成死锁检测和相关的处理
我们需要实现的函数主要分为两块:
- 锁管理器中授予事务共享锁、独占锁和升级锁的功能及相关函数
- 绘制等待图及死锁检测
3.2 事务管理器¶
给出的TxnManager
模块的功能有:
- 边界控制:开始时分配所需资源,成功完成时执行提交操作并持久化,遇到错误或需要撤销时回滚并撤销更改
- 并发控制:确保事务不会互相干扰
- 故障处理:检测到错误时,回滚撤销或者尝试恢复
同时Txn
类负责通过参数控制事务的隔离级别,由LockManager
负责检查,在遇到失败的锁操作时将事务中止并抛出异常,由TxnManager
捕获异常并回滚。
在这个工程中,隔离级别有:
kReadUncommitted
(读未提交)- 在这个级别下,事务可以读取其他未提交事务的更改。这是最低的隔离级别,允许最大程度的并发,但同时也容易出现“脏读”(dirty reads),意味着一个事务可能读取到另一个事务未提交的更改,如果那个事务回滚,读取的数据就是无效的。
kReadCommitted
(读已提交)- 此隔离级别保证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已经提交的更改。这可以防止脏读,但不保证在同一事务中多次读取同一数据时数据保持不变(即不可重复读现象可能发生)。大多数数据库系统的默认隔离级别是读已提交。
kRepeatedRead
(可重复读)- 可重复读保证在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取同一记录的结果是一致的,即在这个事务执行期间,隐藏了其他事务所做的修改。这可以防止不可重复读,但仍可能面临其他问题,比如幻读(其他事务插入或删除了符合查询条件的记录,导致两次执行同一个查询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)。这个级别通常提供较高的数据一致性保障。
3.3 锁管理器¶
3.3.1 LockManager
类给出代码分析¶
和第四部分一样,我们还是先对我们要实现的这个LockManager
类内的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进行分析拆解。
首先类内包括了LockMode
这一枚举类,枚举了三种记录上面锁的状态,分别是:
kNone
- 表示这个记录上目前没有任何锁kShared
- 表示这个记录上有共享锁kExclusive
- 表示这个记录上有独占锁
而这个类内还有两个内部类:
LockRequest
此类代表由事务(txn_id
)发出的锁请求。它包含以下成员:
txn_id_
:发出请求的事务的标识符lock_mode_
:请求的锁类型(例如,共享或排他)-
granted_
:已授予事务的锁类型 -
LockRequestQueue
这个类用于处理锁请求的队列,包含了这一队列的相关信息和处理的相关方法。
包含以下成员变量:
req_list_
:类型为包含LockRequest
元素的list
容器,用于记录所有的锁请求req_list_iter_map_
:类型为unordered_map<txn_id_t, ReqListType::iterator>
,构造了对应id
的事务和锁请求列表迭代器的映射,用于快速索引req_list_
列表中每个事务ID对应的锁请求cv_
:类型为condition_variable
,用于管理因为锁竞争而被阻塞的事务,具体操作如下:- 等待(Waiting):一个事务线程在不能获取所需的锁时,会调用
cv_.wait(lock, predicate)
进入等待状态。这里lock
是一个互斥锁(通常是与条件变量配合使用的),predicate
是一个返回布尔值的函数或可调用对象,表示等待持续的条件。该线程会在predicate
为false
时阻塞,直到其他线程在相同的条件变量上调用notify_one()
或notify_all()
。 - 通知(Notifying):当锁的状态变更允许被阻塞的事务继续执行时,可以调用
cv_.notify_one()
或cv_.notify_all()
来唤醒一个或所有等待中的线程。被唤醒的线程会重新评估predicate
,如果结果为true
,则继续执行。 is_writing_
:指示当前是否持有排他性写锁is_upgrading_
:指示是否正在进行锁升级sharing_cnt_
:持有共享锁的事务数量的整数计数
包含的处理锁请求队列的方法如下:
EmplaceLockRequest()
:将新的锁请求添加到队列前端,并在map中存储其迭代器EraseLockRequest()
:根据txn_id
从队列和map中移除锁请求。如果成功返回true
,否则返回false
GetLockRequestIter()
:根据txn_id
检索队列中特定锁请求的迭代器
而除去上述内部类,LockManager
这一整个类还包含锁管理器相关的以下成员变量:
-
lock_table_
:是每一条记录RowId
和在这条记录上面的锁请求队列LockRequestQueue
的映射,记录了数据库每一条记录上对应的锁请求队列 -
latch_
:数据类型为mutex
,用于提供互斥锁的基本功能,保证线程不冲突。包含以下操作: -
锁定(Lock):调用
lock()
方法可以锁定互斥锁。如果锁已被其他线程锁定,则当前线程将被阻塞,直到该锁被释放 - 尝试锁定(Try Lock):调用
try_lock()
方法尝试锁定互斥锁。如果锁在调用时可用,这个方法会锁定它并返回true
;如果锁已被其他线程持有,则不会阻塞当前线程,直接返回false
- 解锁(Unlock):调用
unlock()
方法可以解锁互斥锁,释放对资源的独占权,使其他线程能够获取锁
1 2 3 4 5 6 7 |
|
由此,我们需要在锁管理的成员函数最开始都给latch
加锁来确保锁的成员变量被安全的修改,确保这些操作不会与其他线程冲突或产生数据不一致性。